凤麓寺

清游如流水,逢坳注盘礴。
青林古僧居,看竹例插脚。
曲房烟霭侵,结构傍崖崿。
山心爱幽森,茗话入恬漠。
不知秋风夕,桐子窗前落。
覆地云下阶,窥人月到阁。
小住良复佳,晚归亦不恶。
度岭乞一筇,紫玉铿然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凤麓寺》是清代桑调元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桑调元,字伊佐,一字韬甫,别号独往生、五岳诗人。雍正十一年成进士,授工部主事,引病归。曾从劳史受理学,主九江濂溪书院讲席,辟余山书屋,晚年主讲滦源书院。他的诗豪宕不群,深得山水之助,有《韬甫集》《五岳集》《论语说》《躬行实践录》等著作传世。

  2. 诗歌原文:清游如流水,逢坳注盘礴。青林古僧居,看竹例插脚。曲房烟霭侵,结构傍崖崿。山心爱幽森,茗话入恬漠。不知秋风夕,桐子窗前落。覆地云下阶,窥人月到阁。小住良复佳,晚归亦不恶。

  3. 诗歌赏析:在这首诗中,桑调元通过对凤麓寺的描绘,展现了其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清游如流水,逢坳注盘礴”表达了诗人漫步于山间小路的自由感受;“青林古僧居,看竹例插脚”则描绘了寺庙周边的自然景致与人文环境和谐共存的画面。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文人墨客对于自然之美和心灵归宿的探索和追求。

《凤麓寺》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更是反映了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思考。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