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亥仲秋游狼山饭于白衣庵

观海难为水,登山半是仙。
未从赤松隐,来证白衣禅。
净土疑无地,层楼别有天。
消愁一杯酒,归路夕阳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癸亥仲秋游狼山饭于白衣庵”是清代诗人耿苍龄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作者和背景:

  1. 作者介绍
  • 耿苍龄(字思泉,晚号萸庵退叟),清代官员及诗人。他是在清光绪三十年石印本《庾庵退叟诗賸》中发现此诗的,显示其对诗歌艺术的尊重和传承。
  1. 诗歌原文
    观海难为水,登山半是仙。
    未从赤松隐,来证白衣禅。
    净土疑无地,层楼别有天。
    消愁一杯酒,归路夕阳边。

  2.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仲秋季节,攀登狼山时的所见所感。诗句中的“观海难为水,登山半是仙”表达了诗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伟大。
  • 禅意浓厚:“未从赤松隐,来证白衣禅。”反映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向往与探索。这里的“赤松”可能指的是隐居山林的仙人赤松子,而“白衣禅”则暗示了禅宗简朴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方式。
  • 环境描写:诗中提到的“净土疑无地,层楼别有天”,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景象。这里的“净土”可能指的是一个理想化的修行之地,而“层楼别有天”则形容了山上建筑的独特之处。
  • 情感表达:“消愁一杯酒,归路夕阳边。”表达了诗人通过饮酒的方式来消解旅途的劳累和心灵的忧愁,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 创作背景
  • 此诗可能是耿苍龄在一次旅行中,登上狼山后,看到美丽的风景和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地点不详,但可以根据诗中的自然景观和生活哲学推测,它可能是在清中期或更早的一个宁静的秋季创作的。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心灵境界的一种追求。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然的崇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
  •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1. 文学价值
  • 这首诗是耿苍龄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之一,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也为后世的诗歌创作者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 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和技巧,以及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癸亥仲秋游狼山饭于白衣庵”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对心灵境界的探索。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深邃寓意、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风格,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