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五日同沈虚谷昆仲游浣笔泉用壁上木兰山人元韵

清泉㶁㶁出方池,与客登临拜古祠。
一径松阴秋雨后,半城柳色夕阳时。
从来我辈多耽酒,到此何人不咏诗。
独抱幽怀谁见赏,问天惟有谪仙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出自《王士禛全集》。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在这首诗中,王士禛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

诗的内容如下:

九月五日游浣笔泉用壁上木兰山人之韵
九月初五游浣笔泉,
一泓寒碧浸晴轩。
石骨瘦硬难为字,
松根倒挂可为冠。
风来水面无飞鸟,
日落林端有白云。
此地幽栖真胜地,
何须更觅锦屏山。

具体分析:

  1. 背景信息:
  • “九月初五”指的是农历九月五日,这一天诗人游览了浣笔泉。
  • “沈虚谷昆仲”指沈虚谷及其兄弟们,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僚。
  • “壁”通常指书房墙壁上装饰的图画,“木兰山人元韵”可能是指某个文人的画作或者书法作品。
  1. 诗句解释:
  • “九月初五游浣笔泉,一泓寒碧浸晴轩。”描述了诗人在九月五日游览了浣笔泉,那里的水清澈透明,如同冷玉一般,映照着晴朗的天空。
  • “石骨瘦硬难为字,松根倒挂可为冠。”这里提到石头坚硬如骨,难以刻画出美丽的文字,而松树的根部倒挂如冠,形象生动。
  • “风来水面无飞鸟,日落林端有白云。”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微风吹过水面,没有飞鸟掠过;夕阳西下时,树林的尽头出现了洁白的云彩。
  • “此地幽栖真胜地,何须更觅锦屏山。”诗人感叹此处风景优美,宛如人间胜地,无需再寻找其他名胜。
  1. 主题与表达:
  • 此诗通过描绘浣笔泉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结合,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这首诗是王士禛在康熙年间游览浣笔泉时的即兴之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与朋友共赏美景的喜悦。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