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夜归

四野无行径,夜来只看山。
风清闻犬吠,月皎待人还。
隐隐孤灯出,微微乱树闲。
遥知门未掩,归去语云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凤山夜归》是一首由清代诗人庄允义创作的古诗。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情感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夜晚独自归家的旅人的景象。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夜晚的静谧与旅人的孤独感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内敛的美。

在诗的开头部分,“四野无行径,夜来只看山。”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在夜晚独自行走时所感受到的自然美。四野之间没有路径可循,只能依靠自己的感觉来前行。这种对自然的依赖和欣赏,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界深深的敬畏和热爱。同时,这句诗也传达了一种孤独感,因为在这种寂静的环境中,只有自己的脚步声和呼吸声相伴,使得整个场景更加显得宁静而深远。

“风清闻犬吠,月皎待人还。”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氛围和旅人的感受。微风吹拂着空气,带来了远处传来的狗吠声,而明亮的月光则照亮了回家的路。这些自然的声音为夜晚增添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使旅人的心情感到温暖和安慰。这句诗通过对声音和光线的描述,增强了读者对夜晚氛围的感受,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具体。

“隐隐孤灯出,微微乱树閒。”这两句诗则描绘了夜晚中的具体景象。孤零零的灯火从黑暗中透出来,而周围的树木则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种景象给人一种安静而祥和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旅人在夜晚中的孤独和寂寞。这里的灯光和树木成为了连接旅人与外界的桥梁,使得他能够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存在。

“遥知门未掩,归去语云关。”这两句诗以旅人的归家之路作为结尾。虽然已经深夜,但旅人仍知道家人尚未休息,因此他决定不打扰他们的休息,而是选择静静地离开。这反映了旅人对家人的关心以及对夜晚宁静的珍惜。

《凤山夜归》这首诗不仅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通过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夜晚归家的旅人的形象,展现了他对自然、家庭以及人生经历的种种感悟和思考。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心灵上的触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