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师荔扉

久闻君言归,眼穿望不至。
一朝捷足来,想必由奉使。
未及问无恙,计当在途次。
岂知随皖公,潜霍去游戏。
骇极频究诘,魂飞反无泪。
翻悔信君归,年余断缄字。
归计既踯躅,何不一言示。
恸哭声频吞,停云纷雨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师荔扉》是清代诗人袁文揆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归乡的期盼和听闻其未归后的失望与悲痛。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品简介
  • 创作年代:《哭师荔扉》创作于清代,属于古典诗歌范畴。
  • 作品名称:诗名“哭师荔扉”,即《哭师荔扉·其一》,是其中的第一部分。
  1. 原文内容
  • 云水渺万里,寸心曾不隔。老至恋友生,况期善互责。迩来谈经地,近君五亩宅。
  • 久闻君言归,眼穿望不至。一朝捷足来,想必由奉使。未及问无恙,计当在途次。岂知随皖公,潜霍去游戏。
  1. 主题思想
  • 对友情的怀念:《哭师荔扉》通过描写对友人归乡的期盼和得知其未归后的失望,展现了作者对深厚友情的珍视。
  • 对政治失德的批判:诗中透露出对当时政治腐败、朋党争权的不满和批判。
  1. 艺术特色
  • 情感真挚:诗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其未能回归的遗憾,情感流露真挚,感人至深。
  • 用词简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味。
  1. 文化背景
  • 清代社会环境:该诗创作于中国清朝时期,这是一个封建王朝逐渐衰落的时代,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使得许多文人感到无力和彷徨。
  1. 历史评价
  • 文学价值:《哭师荔扉》作为清代诗人袁文揆的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清代文学和历史的重要文献。
  1. 现代影响
  • 文化遗产:虽然《哭师荔扉》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仍然对现代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哭师荔扉·其一》不仅是清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关于友情、政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