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门小憩呈松壶子潇两丈

此是松壶画,全无笔墨痕。
秋林团雪盖,暝壁削云根。
日落猿啼树,僧归鹤守门。
最宜孙太白,花底酒盈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寺门小憩呈松壶子潇两丈》是一首由清代诗人陈裴之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画面,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敏感观察能力,也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陈裴之,字孟楷,号小云,又号朗玉,是清代钱塘地区的一位学者。作为诸生,他官至云南府南关通判。
  1. 诗歌原文
    此是松壶画,全无笔墨痕。
    秋林团雪盖,暝壁削云根。
    日落猿啼树,僧归鹤守门。
    最宜孙太白,花底酒盈尊。

  2. 诗歌赏析

  • 画面感与意境:诗中的“松壶”与“画”形成对比,暗示了画作中缺乏真实的笔墨痕迹,给人以超现实的美感。整首诗通过秋林、暝壁以及日落猿啼、僧归鹤守等意象,构建了一个静谧而又深远的场景。
  • 自然与人的关系:诗中提到的“僧归鹤守门”,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诗中没有直接描写人类活动,而是通过动物行为来传达人与自然的互动,这展示了一种隐逸的生活哲学。
  • 文化内涵:在诗的最后提及孙太白(李白),可能暗指唐代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和诗中的超凡脱俗。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古典文化的推崇和借鉴。
  1. 创作背景
  • 根据诗人的身份和作品内容来看,这首诗应是在某种情境下即兴抒发的情感,或是对某一场景的深刻体验后所创作的。
  1. 艺术特色
  • 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每一个词都经过精心挑选,既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符合诗歌的韵律要求,显示出诗人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
  1. 历史影响
  • 虽然《寺门小憩呈松壶子潇两丈》不是广为人知的名篇,但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仍然为后世所传颂。
  1. 现代启示
  • 在今天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这种寻求内心宁静与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寺门小憩呈松壶子潇两丈》不仅是陈裴之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清代文人追求自然和谐、内心世界的写照之一,值得深入探究和欣赏。通过这首诗,可以体会到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自然美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