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昭山

古刹犹如故,轻舟拭目过。
岸低烟影小,林密鸟声多。
花溅游人泪,渔通下里歌。
客心今又起,凭吊寄沧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过昭山》是清代诗人郭劝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及其作者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郭劝,字以歌,湘潭人。明诸生,有《松籁堂存草》传世。
  1. 诗歌原文
    古刹犹如故,轻舟拭目过。
    岸低烟影小,林密鸟声多。
    花溅游人泪,渔通下里歌。
    客心今又起,凭吊寄沧波。

  2. 诗歌解析

  • 首联“古刹犹如故,轻舟拭目过”描绘了昭山古刹的古老与宁静,以及诗人轻舟驶过的从容。
  • 颔联“岸低烟影小,林密鸟声多”则进一步展现了昭山的自然风光,烟雨朦胧中的景致和林间鸟儿的鸣叫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 颈联“花溅游人泪,渔通下里歌”通过花溅水花激起的游人泪水和渔夫在水边唱歌的场景,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意画面。
  • 尾联“客心今又起,凭吊寄沧波”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凭吊之情,寄托了对历史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古刹”、“轻舟”、“烟影”、“鸟声”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 情感深沉:诗人通过对昭山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以及对自然的崇敬之情,情感深沉而真挚。
  • 结构严谨:诗歌遵循了严格的格律要求,每句字数、平仄都符合律诗的规定,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舟过昭山》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记录历史、反映时代的作品。它让我们得以窥见清代文人的生活风貌和思想情感,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 审美价值:诗中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 教育价值: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它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阅读和欣赏,同时也能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1. 相关背景
  • 社会背景: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对时代的忧虑。
  • 时代背景:《舟过昭山》创作于清代,这是一个封建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在这一时期留下了自己的作品,以表达他们对时局的关注和思考。

《舟过昭山》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人的喜爱,也因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是清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