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山次韵赠禅

毗山之高不一里,诸山拱揖称云耳。
登临自昔有遗文,元篇宋什芬牙齿。
我寻山翠入山门,门掩龙鳞并凤尾。
松耶竹耶个个奇,丹青台殿何曾圮。
中有老僧长醉眠,日高尚未披衣起。
饮我清泉三百钟,泉香冽冽尘襟洗。
示我新诗三百篇,筌蹄脱尽生禅喜。
左有琅函右有图,瑜糜光映澄心纸。
能诗能饮复能禅,齐贯而来今有几。
我今欲住此山中,为语仆夫戒行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毗山次韵赠禅》是明朝陈芝英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作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陈芝英,明代文学家、诗人。他生活在明朝时期,其作品展现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毗山次韵赠禅》的创作,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明代诗歌的艺术风貌。
  2. 诗词原文
    毗山之高不一里,诸山拱揖称云耳。
    登临自昔有遗文,元篇宋什芬牙齿。我寻山翠入山门,门掩龙鳞并凤尾。松耶竹耶个个奇,丹青台殿何曾圮。
    中有老僧长醉眠,日高尚未披衣起。饮我清泉三百钟,泉香冽冽尘襟洗。示我新诗三百篇,筌蹄脱尽生禅喜。
  3. 艺术手法:《毗山次韵赠禅》在艺术上表现了陈芝英独特的风格与技巧:
  • 情景交融:诗中描绘的毗山景色如画,与诗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美丽的山林之中。
  • 象征手法:诗中的“门”、“龙鳞”、“凤尾”等意象,寓意深远,象征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 语言精炼:整首诗用词精准,字句优美,充分体现了陈芝英的语言天赋和文学修养。
  1. 创作主题
  • 赞美自然:诗中通过对毗山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表达情感:诗人通过与老僧的对话,抒发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以及对禅宗思想的认同。
  1. 历史评价
  • 文学价值:作为明代的文学作品,《毗山次韵赠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艺术成就值得后人研究和传承。
  • 文化意义:该诗不仅是陈芝英个人创作的体现,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心态,对研究明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毗山次韵赠禅》作为陈芝英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也体现了明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对于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而言,此诗无疑是宝贵的研究材料和学习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