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峤山

天南遥极际,跨海一峰青。
地近朝东水,人看拱北星。
千层通翠嶂,四面是沧溟。
力致槟榔货,开山敌五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琅峤山》是唐代诗人顾况所作的一首山水诗,以描绘琅峤山的秀美景色而闻名。以下是对《琅峤山》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生平
  • 顾况,字逋翁,唐代诗人,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曾任职著作郎,后隐居于茅山。他的诗歌风格平易流畅,善于画山水。
  1. 作品原文
    东晋王家在此溪,南山树色隔窗低。
    碑沉字没昔人远,谷鸟犹向寒花啼。

  2. 作品解析

  • 意境描绘:《琅峤山》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琅峤山的自然美景。诗人将东晋王导避乱琅峤山的历史背景融入其中,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那一段历史的氛围。
  • 自然景观:诗中“南山树色隔窗低”一句描绘出山峦重叠、树木苍翠的景象,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
  • 生态描写:“碑沉字没昔人远”和“谷鸟犹向寒花啼”两句展现了琅峤山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碑刻的存在见证了古人的足迹,而鸟儿在寒花中的啼鸣则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
  1. 文化背景
  • 历史渊源:琅峤山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拥有悠久的历史。山上的琅琊寺、醉翁亭等古迹见证了唐宋时期的政治和文化活动。
  • 文化影响: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琅峤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这篇文章赞美了醉翁亭的美景,使得琅峤山声名大振。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顾况的诗语言平实质朴,不事雕琢,却能深刻表达诗人的情感,体现了唐诗的清新之风。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如“南山树色”、“碑沉字没”等富有画面感,使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1. 后世影响
  • 文人墨客:琅峤山不仅是自然景观,也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许多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诗文,使琅峤山成为了文化交融的象征。
  • 旅游资源:琅峤山因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成为滁州市的一大旅游亮点。

《琅峤山》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山水诗篇。它不仅反映了唐代诗人顾况的高超文学造诣,也展示了琅峤山这一自然奇观的魅力。这首诗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佳作,也是人们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化的珍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