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渡

斜帆临野渡,水涨海涯东。
草色连长岸,岚烟聚短篷。
山山春雨霁,树树夕阳红。
欲向津头问,桃源路可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东港渡》是宋代诗人陈辉创作的一首古诗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简介
  • 陈辉,字晦叔,福唐(今福建省福清市)人。在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陈辉再知赣州,并在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以两浙转运使的身份任职。
  1. 诗歌原文
    斜帆临野渡,水涨海涯东。
    草色连长岸,岚烟聚短篷。
    山山春雨霁,树树夕阳红。
    欲向津头问,桃源路可通。

  2. 诗歌鉴赏

  • 自然景观描绘:诗中的“斜帆临野渡,水涨海涯东”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海上景象,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受。
  • 人文情怀表达:通过“山山春雨霁,树树夕阳红”,表达了作者对四季变换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美好时刻的珍惜。
  • 隐逸思想体现:“欲向津头问,桃源路可通”反映了作者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以及对于超脱尘世、寻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1. 创作背景
  • 尽管目前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东港渡》的创作时间,但考虑到陈辉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其任两浙转运使期间,那时正值南宋晚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文人往往寄情于山水以抒发心中的郁闷与不满。
  1. 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诗句简洁明了,语言朴实无华,却能生动地勾勒出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
  • 意境悠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构建了一个既现实又理想化的诗意世界,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桃花源中。
  1. 文化价值
  • 《东港渡》不仅是陈辉的个人创作,更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征。

《东港渡》不仅是陈辉个人创作的佳作,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价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