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韬庵夜谈

贪凉初夜垂帘坐,新月辞人早上楼。
斜汉渐中秋指顾,空阶如扫露沉浮。
咫闻乍爱贞元士,癖好谁甄雅故流。
落与闲中商句法,定交京兆马笼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与韬庵夜谈》是陈书(伯初)所著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诗歌原文
  • 诗题与作者:《与韬庵夜谈》是清代诗人陈书(伯初)的古诗名作,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文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诗歌内容:诗中“贪凉初夜垂帘坐”描绘了清秋之夜的宁静景象,而“新月辞人早上楼”则展示了文人对月亮的细腻观察和深情表达。“斜汉渐中秋指顾,空阶如扫露沈浮”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下庭院的景象,而“咫闻乍爱贞元士,癖好谁甄雅故流”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人雅士的敬仰之情。
  1. 作品鉴赏
  • 意象生动:《与韬庵夜谈》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新月”、“斜汉”、“空阶”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还深刻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感悟和赞美。
  • 风格独特:陈书(伯初)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豪放派的大气磅礴,也有婉约派的细腻入微,《与韬庵夜谈》正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之一。
  • 思想内涵丰富: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古人雅士的敬仰,展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人文情怀。
  1. 创作背景
  • 作者经历:陈书(伯初)的生活经历丰富多彩,他在官场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各种人物,也让他的创作充满了现实社会的烙印。
  • 时代背景: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社会变革与文化发展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的创作往往带有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精神。
  1. 艺术特色
  • 语言优美:《与韬庵夜谈》的语言优美流畅,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汉语的美感。
  • 意境深远: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自然景物描写,表达了深邃的思想情感,展现了诗人高远的艺术境界。

《与韬庵夜谈》作为陈书(伯初)的代表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也在思想和情感上给予了读者深刻的启示。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文化传统,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