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槐庭簉室仙逝

小宋风流亦足多,八年华烛伴娇娥。
红尘谪满瑶池去,碧海青天唤奈何。
玉镜台前小照陈,凭君重见李夫人。
月痕花影分明在,不用丹青为写真。
美人无寿古今怜,谁乞娲皇补恨天。
毕竟文箫休怨别,彩鸾原是蕊珠仙。
悼亡词谱断肠声,密誓凭肩忆旧情。
寄语韦郎珍重好,玉箫缘分望来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槐庭簉室仙逝》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瑚(字沧玉)创作的一首挽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作者简介
  • 诗人背景:陈瑚,字沧玉,号枕山,趣园处士,苗栗苑里的一位文化名人。他在台湾新闻社担任汉文部编辑记者,并在明治三十五年参加雾峰诗人林朝崧倡设之「栎社」。他的一生与诗有着不解之缘,其作品在后世受到广泛赞誉。
  1. 诗歌原文
  • 小宋风流亦足多,八年华烛伴娇娥。
  • 红尘谪满瑶池去,碧海青天唤奈何。
  • 玉镜台前小照陈,凭君重见李夫人。
  1.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人迟暮、红颜凋零的画面。诗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修辞,表达了对逝去美人的深切怀念和无尽哀思。
  • 情感表达:诗中“红尘谪满瑶池去,碧海青天唤奈何”一句,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美好事物无法长久的感慨。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对已逝美人的怀念上,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深刻认识。
  • 文化意蕴:《挽槐庭簉室仙逝》不仅是一首悼亡之作,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通过对美人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意义。

《挽槐庭簉室仙逝》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对逝去之人深深怀念之情的挽歌,也是一首蕴含着丰富文化意蕴和哲学思考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也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