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鸣鸡

标标引嗉自呼名,太极平分似绘成。
二十五声随漏滴,底须侵晓候鸡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五鸣鸡》是一首由清代诗人陈绳创作的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陈绳,字骝季,一字礼园,福建侯官人,生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卒于乾隆元年(1736)。陈绳在诗坛的名气不大,但据记载他在乾隆年间曾应诏举博学宏词,但未入选。他后来还曾考取孝廉方正,授职。
  2. 诗歌全文:《五鸣鸡》这首诗的原文如下所示:“标标引嗉自呼名,太极平分似绘成。二十五声随漏滴,底须侵晓候鸡鸣。”这首诗简洁明了,语言质朴,表达了作者对鸡鸣报晓这一自然现象的欣赏,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坚守职责、为人类服务的精神的赞扬。
  3. 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它通过对鸡鸣的描写,展现了雄鸡的刚毅坚强和守夜报晓的品质;其次,诗人摒弃了传统诗词中的陈词滥调,而是以独特的视角和手法来描绘这一自然现象;最后,诗的结构紧凑,跳跃跌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感受。
  4. 文学地位:尽管陈绳在文学史上可能并不出名,但他的《五鸣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仍占有一席之地。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却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5. 文化背景:在古代中国,鸡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与农耕生活紧密相关。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借咏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自然的敬畏。而《五鸣鸡》作为一首描写鸡鸣的七绝,既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体现了他们的哲学思考和文化情感。

《五鸣鸡》作为一首短小精悍的七言绝句,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简单描述,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想。通过了解这首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以及艺术特色,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清代诗歌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