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点新归七月十五夜复同泛月分赋

江舟犹刻去年痕,佳月如期满酒樽。
溪上一帆吹汝至,诗中三昧向谁论?
清光天若私吾辈,夕气秋先觉水村。
跂脚船头休睡熟,过云如马了无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幼点新归七月十五夜复同泛月分赋》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宝琛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生平经历: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等,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福建闽县人,中举后曾来台。
  • 政治生涯: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
  • 教育贡献:宣统元年(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爆发后,陈宝琛以遗老身份在故土上奔走,并积极参与地方教育事业。
  1. 诗歌原文
    江舟犹刻去年痕,佳月如期满酒樽。
    溪上一帆吹汝至,诗中三昧向谁论?
    清光天若私吾辈,夕气秋先觉水村。
    跂脚船头休睡熟,过云如马了无存。

  2. 诗歌赏析

  • 艺术风格:陈宝琛的这首诗歌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他的作品不仅具有传统诗歌的韵味,还融入了个人对时代变迁的感受与思考。
  • 思想内涵:诗中的“江舟”与“佳月”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与美好回忆;而“诗中三昧”则可能寓意着对诗歌艺术境界的追求与探索。此外,“清光天若私吾辈”一句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以及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1. 历史地位
  • 文学影响:《幼点新归七月十五夜复同泛月分赋》不仅是陈宝琛个人的文学创作,也是晚清时期文人心态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作品,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对于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复杂情感。
  • 文化传承:陈宝琛作为近现代诗人之一,其在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了解《幼点新归七月十五夜复同泛月分赋》的创作背景及其艺术特色,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位清代末年近现代初的诗人陈宝琛及其代表的文学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