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太皇太后哀辞

手定中兴四纪周,女中尧舜古无俦。
冲龄忍见三朝嬗?
末命犹廑万祀谋。
危事易言臣自失,狂夫一得圣常收。
遭逢元佑无微效,晚绝攀号但涕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大行太皇太后哀辞》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宝琛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情的抒情,展现了太皇太后的崇高地位和深厚情感。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陈宝琛的生平: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福建闽县人。中举后曾来台。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屡次出任考官。光绪八年(1882)任江西学政,翌年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因中法战争失利,遭受牵连,被降五级,里居达廿馀年。光绪廿四年(1893)开始,掌教福州鳌峰书院,积极推动地方教育。宣统元年(1909)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
  • 诗歌创作时期:此诗的创作年份未明确标注,但根据内容分析,可推测其创作于清末近现代初,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 诗歌内容
  • 主题阐述:《大行太皇太后哀辞》通过对太皇太后形象和历史功绩的描述,表达了对这位伟大女性深深的怀念与敬仰。诗中多次使用“女中尧舜”、“冲龄忍见三朝嬗”等词句,赞颂了太皇太后的卓越成就和高尚品德。她被视为古代女性的楷模,具有非凡的智慧和远见卓识,能够手定中兴四纪周,女中尧舜古无俦,展现了她作为国家领袖的非凡才能和坚定信念。在面对国难时,她的临危不惧和高瞻远瞩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 情感表达:诗中还透露出一种悲怆之情,如“末命犹廑万祀谋”,表达了对逝去时代无法挽回的哀悼。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颂扬,更是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思考。诗中的悲怆和怀旧情绪,也反映了诗人本人对逝去亲人或友人的深切怀念。
  1. 诗歌赏析
  • 艺术特色:《大行太皇太后哀辞》在艺术上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审美观。陈宝琛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禅让久成亡国例”,不仅描绘了历史事件,更隐喻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同时,诗中的语言精炼而有力,每个词句都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体现了诗人严谨的态度和深邃的思想。
  • 文化价值:《大行太皇太后哀辞》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清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诗中对太皇太后的形象塑造,不仅展示了当时女性的地位和作用,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历史人物的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清末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

《大行太皇太后哀辞》不仅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歌,也是对一位伟大女性一生的高度赞扬。陈宝琛通过自己的笔触,不仅向世人展示了太皇太后的光辉形象,也传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对于热爱文学和历史文化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