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幼云青岛书却寄

足恨饶悲更送君,瞻乌谁屋况斯文。
三纲漠后看真绝,六籍秦馀恐卒焚。
累疏不回垂尽日,一楼且卧未归云。
坠驴开口何年事?
差幸经帷远世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得幼云青岛书却寄》是陈宝琛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桔隐,别署听水老人、沧趣楼主、铁石道人、听水斋主人。福建闽县人,中举后曾来台。同治七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历任考官和内阁学士等职,因中法战争失利,遭受牵连,被降五级,里居达廿馀年。宣统元年开始掌教福州鳌峰书院,积极推动地方教育。光绪廿四年(1893)开始,掌教福州鳌峰书院,积极推动地方教育。在福州期间,他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提倡新学。最终,在光绪廿四年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弼德院顾问大臣。
  1. 诗词原文
    足恨饶悲更送君,瞻乌谁屋况斯文。
    三纲漠后看真绝,六籍秦馀恐卒焚。
    累疏不回垂尽日,一楼且卧未归云。
    坠驴开口何年事?差幸经帷远世纷。

  2. 诗词鉴赏

  • 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情感的七言律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不舍之情。其中“足恨饶悲更送君”表达了诗人因为离别而感到悲伤的情感;“瞻乌谁屋况斯文”则反映了对友人未来的担忧与忧虑。此外,诗中的“三纲漠后看真绝,六籍秦馀恐卒焚”,展现了诗人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以及对古代文化典籍可能被毁的忧虑。最后两句“累疏不回垂尽日,一楼且卧未归云”则透露出诗人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个人生活状态的无奈。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精炼,是陈宝琛诗歌创作中的佳作。

《得幼云青岛书却寄》是陈宝琛的一首经典之作。它不仅体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展示了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对这首作品的深入阅读和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古典诗歌的魅力,还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思考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