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旭庄

大患吾侪正有身,异于禽兽始为人。
忧来老我难归隐,书至知君又食新。
未死发肤终自惜,平生肺腑几相亲?
乱棋满局须看竟,万一残年作幸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答旭庄》是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陈宝琛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其艺术形式上也展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以下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赏析:

  1. 作者简介
  • 生平概述: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老人、桔隐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他是一位进士出身,曾在多个历史时期担任重要官职。晚年时,他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曾任福州鳌峰书院掌教和礼学馆总纂大臣等职。
  1. 作品原文
    大患吾侪正有身,异于禽兽始为人。
    忧来老我难归隐,书至知君又食新。
    未死发肤终自惜,平生肺腑几相亲?
    乱棋满局须看竟,万一残年作幸民。

  2. 主题思想

  • 人世沧桑与忧患意识:通过“大患吾侪正有身,异于禽兽始为人。”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类处境的深刻认识,认为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在于具有情感与责任,这体现了一种深刻的忧患意识和人文关怀。
  • 生命的价值与珍惜:“未死发肤终自惜”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即便面对死亡,也要保持尊严和价值,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根基。
  • 人际间的紧密联系:“平生肺腑几相亲?”则表现了诗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重,强调亲情、友情等非血缘关系的重要性,这与儒家强调的孝悌之道相呼应。
  • 命运无常与积极应对:“乱棋满局须看竟,万一残年作幸民。”则展示了诗人面对人生无常的豁达态度,即使处于困境之中,也要努力争取幸福和安宁的一生。

《次韵答旭庄》不仅是陈宝琛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更是中国近代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研究清代诗歌的重要资源。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这些都是理解中国近现代诗歌发展历程的关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