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苏盦壬申九日

高山溯自太王荒,车马东来四百霜。
天近见龙犹在野,秋深旅雁总随阳。
中兴未尽烦回纥,太简谁能议子桑?
可慰旧京佳气望,别来吟鬓觉微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苏盦壬申九日》是陈宝琛所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高山溯自太王荒,车马东来四百霜。
天近见龙犹在野,秋深旅雁总随阳。
中兴未尽烦回纥,太简谁能议子桑?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

  1. 诗的主题与内容
  • 主题:此诗以九月九日为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复兴与个人境遇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隐喻了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起伏。
  • 内容:诗人通过“高山溯自太王荒,车马东来四百霜”两句,展现了一幅历史的长河与时代的变迁图景,暗示着国家的复兴之路漫长且艰难。接着,“天近见龙犹在野,秋深旅雁总随阳”两句进一步表达了对国事尚未安定、个人命运仍受国家大计影响的感慨。最后,“中兴未尽烦回纥,太简谁能议子桑?”则体现了诗人对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期待与忧虑。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的“高山”“车马”等意象,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暗含了历史沧桑感和时代变迁的宏大背景。同时,“龙”“雁”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 语言风格:整首诗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内涵丰富,既有深沉的历史感慨,又有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盼。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1. 文化意义与价值
  • 历史价值:这首诗不仅是陈宝琛个人创作的体现,更是南宋末年至元初年间社会动荡背景下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 情感表达:通过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入描绘,诗人表达了对民族振兴和个人理想实现的渴望,这种情感的真挚与强烈,使其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次韵苏盦壬申九日》不仅是陈宝琛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南宋末期至元初年间社会动荡、民族危难背景下的产物。这首诗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深刻的情感表达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