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西三寺无一存,慈仁独以松留痕。
双松成三久代嬗,望古销尽渔洋魂。
山光满镜昔登阁,戒公息叟遗孤墩。
顾阎龛火接凉翠,中有梵籁无尘喧。
讵知转眼便泡影,窑像指画同泥洹。
三松倔强天所赦,物外不动宁非尊?
人间何世独也正,后秀足可追金元。
欲知未来视过去,诗成图就吾何言!
二月二日温毅夫御史招同访松旧慈仁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二月二日温毅夫御史招同访松旧慈仁寺》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宝琛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松树的坚韧不拔,还寄托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作者简介: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韬庵、陶庵、听水、桔叟等,福建闽县人。中举后曾来台,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此后历任江西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
诗歌原文:
街西三寺无一存,慈仁独以松留痕。
双松成三久代嬗,望古销尽渔洋魂。
山光满镜昔登阁,戒公息叟遗孤墩。
顾阎龛火接凉翠,中有梵籁无尘喧。
讵知转眼便泡影,窑像指画同泥洹。
三松倔强天所赦,物外不动宁非尊?
人间何世独也正,后秀足可追金元。
欲知未来视过去,诗成图就吾何言!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诗中“街西三寺无一存”与“慈仁独以松留痕”,表达了诗人对于古寺遗址的感怀和对历史遗迹的珍惜,同时也反映了时间的无情和世事的变迁。
- 象征意义:双松象征着永恒,即便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沧桑,依旧屹立不倒,这反映了诗人对坚强生命力的赞美和对不屈不挠精神的推崇。
- 哲理思考:通过对“天所赦”、“物外不动”等词句的运用,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 文化背景:
- 在古代中国,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交流思想的平台。诗中的“慈仁寺”很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
- 诗中所提及的“渔洋”,指的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学者龚自珍,他的作品多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陈宝琛的诗歌主题有着相似之处。
- 艺术手法:
- 陈宝琛在这首诗中使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手法,如“望古销尽渔洋魂”中的“渔洋”,既指龚自珍,也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和文人的悲情。
- 诗的结构紧凑而富有层次感,通过对比和转折,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思想深度。
- 历史意义:
- 作为清末民初的重要文学作品,《二月二日温毅夫御史招同访松旧慈仁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文化的窗口。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研究清末民初诗歌发展、文化交流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文献。
陈宝琛的《二月二日温毅夫御史招同访松旧慈仁寺》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和深刻情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典诗词的魅力,还能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