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 夕阳

画里残山一道斜。际天衰草带馀霞。陵阙谁家那忍问。传恨。故宫明灭付归鸦。
无分南荣长炙背。何意。晚晴西阁尚留些。还是枯葵偏耐久。厮守。知时让与合昏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定风波·夕阳》是清末至民国时期词人陈宝琛创作的一首词,以描绘晚晴景色和抒发个人感慨为主题。词中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也表达了其深厚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观念。以下是对该词及其作者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宝琛:字伯潜,号陶庵、听水老人,是清朝至民国时期的著名文人,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州镇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时期便有文学天赋。陈宝琛的文学生涯始于咸丰十年(1860年)中秀才,同治四年(1865年)中举,之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先后担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等职。他的一生经历了清初到民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换,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理念,成为“清流四谏”之一。
  1. 作品原文及翻译
  • 原文
    画里残山一道斜。
    际天衰草带馀霞。
    陵阙谁家那忍问。
    传恨,故宫明灭付归鸦。
    无分南荣长炙背。
    何意晚晴西阁尚留些。
    还是枯葵偏耐久。
    厮守,知时让与合昏花。
  • 译文
    在画中,只有一座残破的山峦倾斜而立。
    天际线上,衰败的草木点缀着余晖。
    谁家的陵阙让人不忍追问?只能任凭落日的光芒消逝,归鸦在天空盘旋。
    没有机会享受南荣那样的盛景。
    又怎会想到晚秋的西阁依然保留着些许痕迹?
    就像枯萎的葵花那样,它更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紧紧相守,直到黄昏之时,让智慧和美逐渐凋零。
  1. 作品主题
  • 通过对夕阳景象的描绘,词人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生命的坚韧不屈。夕阳象征着一天即将结束,同时也暗示着人生的暮年,词人在这里用夕阳比喻自己晚年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一种对岁月变迁的无奈和接受。
  • 词中的“枯葵偏耐久”,借枯萎的葵花象征了生命力的顽强,暗喻词人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依然能够坚持自我,保持内心的坚韧和乐观态度。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现了词人对生命哲理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个人命运的一种超然态度。
  1. 艺术特色
  • 意象选择:词中的意象丰富,如残山、馀霞、故宫、归鸦等,都是典型的夕阳意象,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沧桑感的画面。这些意象的选择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整首词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 语言风格:陈宝琛的词作以清新脱俗、含蓄内敛著称。在《定风波·夕阳》中,他巧妙地运用了简洁而富有节奏的语言,使整首词既有画面感又不失音乐美感,体现了古典诗词的审美特点。
  • 情感表达:词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无论是对自然的赞美,还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都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无常人生的深刻感悟。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使得《定风波·夕阳》不仅是一首描写夕阳美景的诗,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

陈宝琛的《定风波·夕阳》不仅是一首描绘夕阳美景的诗词,更是一首蕴含深厚人生哲理和情感世界的艺术品。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刻画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这首词展示了陈宝琛作为一个文人对于生活、自然和宇宙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