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 怀家育卿

廿年落拓名心碎。满眼伤时泪。海隅同调问何人。惨绝雨亭宿草在孤坟。
平生不惯轻然诺。与世无交错。青灯黄卷案头埋。便有千回滋味个中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虞美人 · 怀家育卿》的文学价值

在浩瀚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虞美人·怀家育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学珍品。陈步墀作为该词的作者,通过其深情的笔触,将个人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折射出更广泛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情境,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从创作背景上看,《虞美人·怀家育卿》是在清代的背景下创作的,这个时期正值国家政治昏暗,内忧外患不断,国家命运岌岌可危。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词人陈步墀以“落拓名心”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忧虑。通过对“雨后花下”场景的描绘,词人巧妙地引入了宋代词人叶梦得的《虞美人·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这不仅是对前人作品的模仿,更是对当时社会氛围的一种映射。

就艺术表现而言,《虞美人·怀家育卿》语言优美,情感细腻,展现了词人的高超的艺术造诣。特别是词中的“廿年落拓名心碎”,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失落与挣扎,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困境。此外,词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如“海隅同调问何人”,既显示了词人的孤独感,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怀念。

从历史文化价值来看,《虞美人·怀家育卿》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更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风貌的历史文献。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窥见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及其心理变化,以及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这对于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脉络,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化心态,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资料。

《虞美人·怀家育卿》不仅是一首抒情的词篇,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历史文化价值的艺术作品。它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生动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了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路历程,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