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 书愤

北望厢云未散,西来关月犹明。无端蹂我凤凰城。无土无人无政。
此恨难填海样,相仇尽化边声。梦中半是在旗亭。半醉半眠半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祖绶创作的词作《西江月 · 书愤》,是一首表达作者对时局动荡、个人命运感慨的抒情作品。在这首词中,陈祖绶通过北望厢云与西来关月的景象,抒发了内心的忧愁和无奈。下面是关于这首词的介绍:

  1. 创作背景
  • 生平经历:陈祖绶(1857—1917),字伯印,号墨农,浙江永嘉人,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曾任山西知县及温州府中学堂监学等职,并著有《东瓯选胜赋》《墨宦文抄》等文学作品。其一生虽多坎坷,但文学创作成就斐然,特别是在词的创作上颇具影响力。
  • 词作创作:《西江月 · 书愤》是他词作中的佳作之一,体现了他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独特感悟。
  1. 词作原文
  • 意境描写:词的开篇“北望厢云未散,西来关月犹明”,描绘了一个北方的天空中云层密布,而西部边境的月光依旧明亮的景象。这种景象象征着诗人心中复杂的情感和迷茫的未来。
  • 主题思想:此词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动乱和个人遭遇的深深感慨。诗人感叹自己身处战乱之中,国家无人,政治腐败,无法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同时,诗人将个人的不幸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注。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陈祖绶在《西江月 · 书愤》中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作为隐喻,如“北望厢云未散,西来关月犹明”不仅描绘了外在的天象变化,也暗喻了内心的不安与期待。
  • 情感表达:词作中的情感表达深沉而细腻,通过对国事的忧虑和个人境遇的反思,表达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普遍情感——对家国的忧思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1. 文学影响
  • 历史地位:作为陈祖绶的代表词作之一,《西江月 · 书愤》在中国词坛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不仅展示了陈祖绶的文学才华,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文化价值:词作中的许多句子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人们吟咏的对象,显示了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

《西江月 · 书愤》不仅是陈祖绶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社会的真实写照。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读者在欣赏这首词的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个人命运的沉浮无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