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兔无成,乌骓不逝,屈作小廊檐马。碎佩琮琤,丛铃戛𤥐,依稀客窗闲话。
更乌鹊时相触,霜欺兼雨打。几悲诧,多少战场猛气,矜蹴踏万马一时都哑。
流落到而今,踠霜蹄寄人篱下。潦倒余生,尽闲身蛛丝同挂。
又西风唤起,仍旧酸嘶中夜。
咏铁马同云臣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铁马同云臣赋》是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创作于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年),作品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战争与英雄的悲剧色彩。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迪陵,江苏宜兴人。他早有才名,康熙十八年中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陈维崧尤精于词及骈体,作品丰富,有《迦陵文集》、《迦陵词》等传世。
诗歌原文:
赤兔无成,乌骓不逝,屈作小楼檐马。
碎佩琮琤,丛铃戛𤥐,依稀客窗闲话。
更鸟雀时相触,霜欺兼雨打。
几悲咤。
想多年战场猛气,矜蹴踏、万马一时都哑。
流落到而今,踠霜蹄、寄人篱下。
潦倒余生,侭闲身、蛛丝同挂。
- 诗意赏析:
历史背景与创作动因:《咏铁马同云臣赋》的创作,源于作者对往昔辉煌历史的怀念,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感慨。陈维崧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哀愁以及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大影响。
艺术手法:词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与比喻,如“赤兔无成”指代英雄未能建功立业,“乌骓不逝”则反映了英雄壮志未酬的无奈。同时,“踠霜蹄”形象地描绘了英雄晚年的落寞与凄凉,使得全诗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 作品影响:
- 《咏铁马同云臣赋》不仅展示了陈维崧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在形式上继承了古典诗词的艺术传统,也在内容上展现了深刻的时代关怀和社会批判,成为研究清代文学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咏铁马同云臣赋》不仅是陈维崧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对那个时代英雄悲剧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词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以及文学作品如何通过文字传达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