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后妆台

洗妆台下伤情路,西风又吹人到。一缕山鬟,半梳苔发,想象新兴闹扫。塔铃声悄,说不尽当年,月明花晓。人在天边,轴帘遥闪茜钗小。
如今顿成往事,回新深院里,也长秋草。上苑云房,官家水殿,惯是萧娘易老。红颜懊恼,与建业萧家,一般残照。惹甚闲愁,且归斟翠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辽后妆台》是清代诗人陈维崧的作品。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情感内涵,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下面对这首诗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如皋人,清初著名诗人、音乐家。他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陈”,是清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多抒发忧国伤时之情,语言清新脱俗,感情真挚动人。

  2. 诗作原文:《辽后妆台》是陈维崧的代表作之一,其原文如下:
    洗妆台下伤情路,西风又吹人到。
    一缕山鬟,半梳苔发,想象新兴闹扫。
    塔铃声悄,说不尽当年,月明花晓。
    人在天边,轴帘遥闪茜钗小。
    如今顿成往事,回新深院里,也长秋草。
    上苑云房,官家水殿,惯是萧娘易老。
    红颜懊恼,与建业萧家,一般残照。
    惹甚闲愁,且归斟翠醥。

  3. 作品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抒情之作,通过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追忆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例如,“一缕山鬟,半梳苔发”,形象地勾勒出一位女子的温婉形象;“塔铃声悄”,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辽后妆台》不仅因其艺术价值而值得一读,更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具有长久的影响力。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清代诗歌的独特风格,还能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