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声木兰花 · 怀戴无沗客成都

前年建业秋将暮。今岁蚕丛春又去。别后思君。望尽南天不见云。
竹郎祠畔红棉好。濯锦江头红鲤少。湘雨巴烟,不寄成都十样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偷声木兰花·怀戴无忝客成都》是清代诗人陈维崧的作品。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一位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其离去后生活境况的担忧。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诗词原文
    前年建业秋将暮,今岁蚕丛春又去。别后思君,望尽南天不见云。竹郎祠畔红棉好,濯锦江头红鲤少。湘雨巴烟,不寄成都十样笺。

  2. 诗歌赏析

  • 历史背景:《偷声木兰花·怀戴无忝客成都》创作于清朝康熙年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均有较快发展。
  • 情感表达: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和对其离开后的思念之情。诗人在描述友人离去后的种种景象时,流露出了对友人未来的关切与担忧。
  • 诗句中的“望尽南天不见云”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去后的孤独感和期盼。
  • “竹郎祠畔红棉好,濯锦江头红鲤少”则描绘了友人离开前后两地的自然景观,以及这些自然景象带给诗人的不同感受。
  • “湘雨巴烟”,暗指友人可能身处的异地环境,而“不寄成都十样笺”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书信往来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通讯手段的局限。
  • 艺术手法:此诗在艺术上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竹郎祠畔红棉好,濯锦江头红鲤少”中的红棉和红鲤,不仅富有诗意,也增添了画面感。
  • 整体而言,此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陈维崧词作中较为突出的一首。通过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及其离去后的景况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同时,这首词也展示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风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意义。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清代的一首词,《偷声木兰花·怀戴无忝客成都》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清代文人的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的评价颇高,认为其情感真挚,艺术成就显著。尤其是在词的艺术形式上,此诗的运用显示了陈维崧深厚的词学造诣。

《偷声木兰花·怀戴无忝客成都》不仅是陈维崧词作中的佳作,也是了解清代文人思想和生活状态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脉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