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登龟山

翠竹与松阴,千江一月沉。
峰高云有意,树静鸟无心。
烟火城中望,僧徒洞里寻。
岚光浮欲滴,最好是疏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登龟山》是清朝诗人陈元荣创作的一首七绝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清乾隆年间登临龟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向往和对人生哲思的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原诗内容
    龟山寺晚望
    碧云暮合自舒卷,
    黄叶飞来复翻然。
    秋色满园人独往,
    月明千里雁相连。

  • 诗意解析:此诗首句“碧云暮合自舒卷”,描绘了傍晚时分,天空中飘浮的白云仿佛在自由地舒展和收拢,形象生动。次句“黄叶飞来复翻然”,则通过黄叶随风飞舞,再随风翻转的景象,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第三句“秋色满园人独往”,透露出作者独自一人漫步于满是秋色的园林之中,享受着宁静与孤独。最后一句“月明千里雁相连”,则描绘了夜晚明月高悬,大雁成群结队地向南飞翔,勾勒出一幅辽阔而美丽的夜空图景。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陈元荣,凤山县人,生活在清乾隆年间,是清朝的贡生。尽管具体出身不详,但据资料显示其文学造诣颇深,尤其擅长写七绝古诗。
  • 创作时间:据传该诗作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当时陈元荣作为凤山县的贡生参与了科举考试。
  • 作品流传:虽然具体的创作背景及传播过程不详,但根据诗的内容与风格推断,这首《晚登龟山》很可能是陈元荣晚年之作,体现了其晚年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与内心世界的抒发。
  1. 赏析要点
  • 意象运用:《晚登龟山》中的意象丰富,如“碧云”、“黄叶”等自然元素,不仅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也反映出作者对四季轮回变换的深刻感受。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超脱物外的闲适之感,通过对景物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体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然。
  • 艺术特色:陈元荣在这首诗中的用词考究,尤其是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紧密联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写,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
  1. 社会文化意义
  • 文化传承:作为文学作品,《晚登龟山》承载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审美启示:诗中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表达,为读者提供了审美上的启示和思考,鼓励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 教育作用:通过学习《晚登龟山》,可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晚登龟山》不仅是清代文人陈元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意味,成为了后世研究宋代文学不可多得的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