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林道中

骚坛待斗新旗鼓,驿路相随旧剑琴。
汽笛一声天欲暝,菊花香里下员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员林道中》是清代诗人陈锡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旧时光、老友以及自然美景的怀念和赞美。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邃的意境,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下,汽笛声中菊花香里漫步员林的画面,充满了怀旧与宁静的情感。

在探讨这首作品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陈锡金。陈锡金(1867—1935),字基六,号式金,又号蛰村,晚号蛰翁,台中牛骂头人。他是晚清生员,曾担任高美区(今清水)区长及《台湾新闻报》记者。他不仅擅长中医,有名于杏林,而且好吟咏,明治三十五年(1902)加入「栎社」,为该社创社九老之一。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员林道中》的原文如下:
骚坛待斗新旗鼓,驿路相随旧剑琴。
汽笛一声天欲暝,菊花香里下员林。

这首诗通过对比新旧两种不同的时代氛围,抒发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留恋之情。诗中的“骚坛”指的是古代文人雅集的地方,用以比喻当时文人的社交活动和思想碰撞。“新旗鼓”象征着新时代的活力和进取精神,而“旧剑琴”则代表了旧时的优雅和从容。这种对比强调了诗人对传统与现代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进一步分析这首诗的深意,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地点的变化,更在于通过这个变化反映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从“骚坛待斗新旗鼓”到“菊香里下员林”,反映出的是时代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个人情感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外在环境的变动,更是内心世界的波动。

《员林道中》不仅是一首诗词,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历史见证。它让我们能够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以及文人对于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陈锡金诗歌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