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示内

世路干戈感未休,天涯容易又新秋。
一家离散悲戎马,万古团圞羡女牛。
有巧任从儿辈乞,无钱长替内人愁。
私心默向双星祝,早扫欃枪慰白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夕示内》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肇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七夕节时作者内心的感慨与期盼,通过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对家庭和爱情的深深眷恋。下面将简单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世路干戈感未休,天涯容易又新秋。
    一家离散悲戎马,万古团圞羡女牛。
    有巧任从儿辈乞,无钱长替内人愁。
    私心默向双星祝,早扫欃枪慰白头。

  2. 作者简介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生于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他是一位学者兼诗人,曾于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陈肇兴还与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并称为「白沙书院四杰」,他们一同在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表现极为突出。

  3. 诗歌解读

  • 世路干戈感未休: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频发、国事动荡的时代背景深感忧虑。
  • 天涯容易又新秋: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一家离散悲戎马:描述了家庭成员因战事而分离的痛苦情景。
  • 万古团圞羡女牛:借用牛的形象比喻家庭,表达了对和谐家庭的向往。
  • 有巧任从儿辈乞,无钱长替内人愁:反映了家庭经济困难以及为家庭所承担的经济压力和责任。
  • 私心默向双星祝:通过向织女星许愿,寄托了作者对家庭和睦美满的美好祝愿。
  • 早扫欃枪慰白头:希望早日结束战争,让家人团聚,减轻彼此的忧愁。
  1. 文学价值
  • 情感表达: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和爱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 文化传承:作为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它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审美情感。
  • 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的结合,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使诗歌富有诗意和画面感。
  1. 历史背景
  • 该诗作创作于清朝末年,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历史时期。作者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变革,从封建王朝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渡,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刻,他们的诗歌也因此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情感层次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1. 现代影响
  • 七夕节主题研究:在七夕节的传统中,《七夕示内》等诗歌作品常被引用和研究来探讨古代节日中的爱情故事和家庭观念。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展示了古人如何用诗歌来表达对爱情、家庭和社会理想的追求。
  • 文学教育中的应用:在中国的传统文学教育中,这首诗经常被用作教学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风格和技巧,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通过学习这类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七夕示内》这首诗不仅是清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反映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家庭和爱情的深切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