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七日闻斗六失陷、总戎殉节,感赋二十韵

经年攻斗六,群盗莫如何。
不料咽喉失,翻当士卒多。
元戎驰羽檄,万骑出诸罗。
似鸟张双翼,如蜂萃一窠。
共夸声破竹,复值寇回戈。
阵势排鹳鹤,粮车拥骆鸵。
几番传捷信,连日唱铙歌。
岂意丧家狗,还成赴火蛾。
前驱方伐鼓,后队又鸣锣。
攘攘黄巾著,纷纷白马过。
遂教千骑将,不敌众么么。
大义期无忝,重围誓匪他。
五千争弃甲,三百莫徵禾。
马革尸空裹,蛇矛手乱拖。
连朝翻地轴,此劫等天魔。
虎豹韬徒握,鱼竿谶不讹。
悲号怜子女,毒螫遍关河。
哭野家家祭,禳灾处处傩。
中原思李牧,故老望廉颇。
未卜登坛者,何人是伏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在探讨文学作品时,我们常常需要深入了解其背景、作者意图以及作品的深层含义。下面将介绍《九月十七日闻斗六失陷、总戎殉节感赋二十韵》:

  1. 作者简介
  • 陈肇兴(1876—1935),字子培,号竹虚,晚号云巢老人,浙江慈溪人。他是近代著名诗人、学者,也是新派诗的开创者之一。
  1. 创作背景及主题
  • 这首诗创作于1934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正面临外敌入侵的严峻考验。
  • 诗歌的主题是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与关切,以及对英勇将领殉国的哀悼之情。
  1. 艺术特点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英勇将领的崇高敬意。
  • 语言简练: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通过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战争的残酷与将领的英勇。
  1. 历史意义
  • 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民族精神和文化传承。
  • 它也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在现代转型中的发展,尤其是在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个人情感方面的进步。

《九月十七日闻斗六失陷、总戎殉节感赋二十韵》不仅是一首表达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担忧的诗歌,也是对英勇将领牺牲精神的赞颂。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传承以及诗人的创作意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