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两男子行

黑云压阵鼓声死,军中跃出两男子。誓扫黄巾不顾身,锥牛大飨千义民。
靴中尖刀腰间箭,裂眦决战飞黄尘。可怜粮竭援复断,裹疮一呼死伤半。
力尽关山未解围,军无儋石多思叛。贼骑长驱斗六门,万人散尽两男存;
反手被缚见贼主,胁之使跪仍双蹲。一男戟手与贼语,生不灭贼死杀汝;
双眉倒竖目如炬。一男掀髯与贼言,男儿七尺报君恩,今日之死泰山尊。
观者人人都赞美,贼亦因公颂不已,谓此死方无愧耻;
不然,斗六将帅多如云,纷纷屈膝谁非死。一样沙场白骨枯,似此从容就义无伦比。
呜呼!从容就义无伦比,一节自堪千古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罗山两男子行》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肇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赏析:

  1. 作者介绍
  • 陈肇兴(1831~?),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他是清朝末年的文学家,以诗歌见长,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及个人情感。
  1. 诗歌原文
    黑云压阵鼓声死,军中跃出两男子。
    誓扫黄巾不顾身,锥牛大飨千义民。
    靴中尖刀腰间箭,裂眦决战飞黄尘。
    可怜粮竭援复断,裹疮一呼死伤半。
    力尽关山未解围,军无儋石多思叛。
    贼骑长驱斗六门,万人散尽两男存;
    反手被缚见贼主,胁之使跪仍双蹲。
    一男戟手与贼语,生不灭贼死杀汝;
    双眉倒竖目如炬。
    一男掀髯与贼言,男儿七尺报君恩,今日之死泰山尊。
    观者人人都赞美,贼亦因公颂不已,谓此死方无愧耻;
    不然,斗六将帅多如云,纷纷屈膝谁非死。
    一样沙场白骨枯,似此从容就义无伦比。
    呜呼!

  2. 诗词鉴赏

  • 气势磅礴的描绘:《罗山两男子行》通过“黑云压阵鼓声死,军中跃出两男子”的描写,展现了一幅战前紧张的气氛和士兵们英勇无畏的形象。诗中的“誓扫黄巾不顾身,锥牛大飨千义民”不仅表达了士兵们誓死抵抗的决心,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士兵牺牲的高度赞扬。
  • 悲壮的抗争:诗中的“怜粮竭援复断,裹疮一呼死伤半”,展示了战事的不利因素以及士兵们在困境中仍不放弃抗争的精神。“力尽关山未解围,军无儋石多思叛”则进一步突出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士兵无奈的情绪。
  • 高尚的人格力量:诗中的两位男子,在面对生死关头时,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高尚的人格力量。他们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屈服于敌人,这种精神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 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通过对这两位士兵的描述,诗人陈肇兴传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英雄主义的赞美。这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也是对现代读者的一种启示,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勇于担当。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如战场上的惨烈与士兵内心的坚定,以及敌人的猖獗与自己的英勇抗争。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英雄主义。
  • 象征手法:诗中的“黑云”、“黄巾”、“锥牛大飨千义民”,不仅是对战争的具象描述,也象征着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以及人民对于自由和尊严的追求。
  • 夸张手法:“誓扫黄巾不顾身”等句子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戏剧性和感染力,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更为悲壮和动人。
  1. 文化背景
  • 历史时期:这首诗写于清朝末年或近现代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社会动荡、民族危机深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写士兵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和期盼。
  • 民间传说与历史典故:诗中的许多内容,如“誓扫黄巾”等,都来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让诗歌更具历史感和文化底蕴。
  1. 思想价值
  •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罗山两男子行》歌颂了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 反映社会现实:通过描写战争和士兵的英勇事迹,诗人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和平、公正和人权的深思。
  1. 创作背景
  • 作者生平:陈肇兴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的文学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个人的情感体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也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事件的影响。
  • 时代背景:诗中所描写的战争和士兵的牺牲,反映了清末到民国时期的社会状况。这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冲突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促使诗人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罗山两男子行》作为陈肇兴的一部代表作,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具有高度的成就,更在思想内容上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社会价值。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刻体会到诗人对历史、对英雄、对国家的深情厚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