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汪憬吾六十

横流荡荡映行吟,独慕寻碑巨海阴。
画策精魂辉史牍,著书声价满儒林。
万梅花观飞仙影,三秀才歌烈士心。
扶树人纲归自媚,南云窈窕护弦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寿汪憬吾六十》是清朝末年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相关信息:

  1. 作者介绍: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是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作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他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并称为“维新四公子”。在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年)中进士后,陈三立曾历任官吏部主事等职,参与强学会的活动,并在戊戌变法期间因支持新政而受到牵连,最终被革职。

  2. 诗歌原文
    横流荡荡映行吟,独慕寻碑巨海阴。
    画策精魂辉史牍,著书声价满儒林。
    万梅花观飞仙影,三秀才歌烈士心。
    扶树人纲归自媚,南云窈窕护弹琴。

  3. 诗歌鉴赏

  • 艺术风格:陈三立的诗歌语言典雅,情感深沉,常流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其作品中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展现了一位诗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 思想内涵:《寿汪憬吾六十》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诗歌,它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政治寓意。其中提及的“画策”和“著书”反映了作者对于文学和政治相结合的重视,体现了其深厚的国学修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1. 创作背景
  • 《寿汪憬吾六十》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清末民初,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封建王朝逐渐向共和制过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陈三立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望。

《寿汪憬吾六十》不仅展示了陈三立深邃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社会变迁。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以及文学艺术的学者和爱好者而言,这首诗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