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烛新壬申秋夕

东邻初剥枣。又片叶琤霄,乱蛩催晓。海涯倦旅新来瘦,万里西风毷氉。
关山笛弄,感弃国秋蓬年少。抛不断、惟有相思,随人总如芳草。
当时俊约珍盟,甚路隔仙源,信沉青鸟。岁华电扫。
空赢得、镜里吴霜侵早。玄都再到。尽打叠、刘郎愁稿。
眠未稳、惊起寒枝,啼乌夜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玉烛新·壬申秋夕》是陈方恪于民国时期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于离别和相思的深情。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方恪(1891-1966),字彦通,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之子,与陈寅恪同属陈家老七这一家族排行。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艺术教育家,在南京南方大学任文学院院长期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人。其作品多涉及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1. 诗词原文
    东邻初剥枣。又片叶琤霄,乱蛩催晓。海涯倦旅新来瘦,万里西风毷氉。关山笛弄,感弃国秋蓬年少。抛不断、惟有相思,随人总如芳草。当时俊约珍盟,甚路隔仙源,信沉青鸟。岁华电埽。空赢得、镜里吴霜侵早。玄都再到。尽打叠、刘郎愁稿。眠未稳、惊起寒枝,啼乌夜绕。

  2. 诗词鉴赏

  • 意境与情感:《玉烛新·壬申秋夕》中,陈方恪以秋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深深的离愁别绪。词中的“乱蛩”和“秋风”不仅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 艺术特色:陈方恪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片叶”、“秋蓬”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此外,词的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展现了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 历史背景:陈方恪的创作背景是在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面临着生活的困境和个人命运的迷茫。陈方恪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1. 词作解析
  • 词的开头部分“东邻初剥枣。又片叶琤霄,乱蛩催晓”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稍显荒凉的秋日清晨景象。通过简洁的画面,勾勒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海涯倦旅新来瘦,万里西风毷氉。”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漂泊和孤寂。这里的“海涯”和“西风”共同营造了一种苍茫而悲凉的氛围,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
  • “关山笛弄,感弃国秋蓬年少”则是对往昔美好记忆的回忆和感慨。通过“关山笛弄”这一场景,诗人似乎回到了那个纯真的时代,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和激情。而“弃国”则暗示了诗人曾经的不幸遭遇和人生的坎坷。
  • “抛不断、惟有相思,随人总如芳草”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无奈的叹息。这里的“相思”不仅仅是对爱人的思念,更是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留恋。而“芳草”则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世事的变幻。
  • “当时俊约珍盟,甚路隔仙源,信沉青鸟。”则是对曾经美好誓言的回忆和感慨。通过“俊约”和“珍盟”这两个词汇,诗人回忆了过去那段纯真而美好的时光。但是,现实却让这段美好的缘分变得遥不可及,只能寄托于“青鸟”这样的传说中。
  • “岁华电埽。空赢得、镜里吴霜侵早。”则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和感叹。岁月如同流水般匆匆而过,留下的只有“镜里吴霜”的痕迹,这既是一种衰老的象征,也是一种对过去时光的缅怀和留恋。
  • “玄都再到。尽打叠、刘郎愁稿”则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尽管前路漫漫且充满未知,但诗人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期待着“玄都”的再现,以及自己能够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 “眠未稳、惊起寒枝,啼乌夜绕。”则描绘了诗人在梦中惊醒的情景,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寒枝的摇曳和啼乌的啼叫都给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感觉。
  1. 文化影响
  • 《玉烛新·壬申秋夕》不仅是陈方恪个人艺术风格的体现,也是民国时期文人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它在当时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许多文人对此进行了研究和解读,将其视为了解民国时期文学和思想变迁的重要窗口。

《玉烛新·壬申秋夕》不仅是一篇表达个人情感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反映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陈方恪的艺术成就和创作背景,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民国时期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