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落平生志,常忧莫致身。
泪枯沧海变,任重白头新。
龙德当潜跃,天骄费扰驯。
至难真幸尔,辅翼仰高宸。
梁节庵师六十初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梁节庵师六十初度》是清末至民国诗人陈曾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对梁节庵老师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其人生经历的感慨。下面将介绍这部文学作品:
- 作品简介:《梁节庵师六十初度》是陈曾寿为纪念梁节庵老师六旬之喜而作的诗歌。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作者对老师深厚的感情,也反映了晚清至民国时期社会政治变迁的历史背景。陈曾寿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梁节庵老师才华的赞赏和对其晚年坚持原则、刚正不阿品格的钦佩。同时,诗中还蕴含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与祝愿。
- 创作背景:陈曾寿在诗中提到,“才老天心见,身肥义战强”,这不仅是对梁老师个人品质的描述,也是对其一生奋斗历程的概括。在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陈曾寿作为一位官员和诗人,其生活和创作都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那个时代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的深刻感受。
- 艺术特色:此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全诗采用五言律诗的形式,每一句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韵脚。如“磊落平生志,常忧莫致身”表达了梁节庵老师面对困境依然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意志。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如“种菊承馀露,倾葵耐曙霜”通过植物象征表达了梁老师坚韧不拔的品质。这种艺术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篇赞美诗,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交流。
- 历史影响:陈曾寿的《梁节庵师六十初度》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展现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文化风貌,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那个时代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生活状态,进而把握这一时期的文化脉络。
《梁节庵师六十初度》不仅是陈曾寿对一位恩师的深情怀念,更是对一个时代精神的回顾和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历史的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