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寺山门看月与彊村同作

天水与阶平,山门坐月明。
墙灯移殿影,虫响出江声。
语寂钟初发,宵寒茗更清。
浮生苦劳转,净业羡支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定慧寺山门看月与彊村同作》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一首七言律诗

杨慎,字升庵,号博南山人,四川新都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因其才华横溢而被称为“前四才子”之一。这首作品不仅展示了杨慎的文学才华,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气息。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及其创作背后的意义:

  1. 作者介绍与时代背景
  • 杨慎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至云南,后在返回家乡四川新都期间,因得罪宦官刘瑾,再次被贬谪至云南。这段经历让他对官场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也使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 明代中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阶段,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亦随之发展。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文人心态的变化都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内涵。杨慎的《山门看月》便诞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1. 诗歌原文与艺术特色
  • 《定慧寺山门看月与彊村同作》的原文如下:
定慧寺山门看月与彊村同作  
定慧寺山门夜静春山空,  
月光如水浸帘栊。  
此时无声胜有声,  
强村来寻我共登。  

从诗句可以看出,杨慎运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诗词手法,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象。月光如水,洒满了庭院,静谧的氛围中蕴含着深深的诗意和哲理意味。

  1. 主题思想与文化价值
  •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静”与“听”上。在寂静的夜晚,只有月亮的光芒在静静流淌,这种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正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体察。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对于生命真谛的探索和对心灵自由的向往。
  • 从文化价值来看,《定慧寺山门看月》不仅展示了杨慎高超的艺术造诣,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和心灵美的独到理解。它不仅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风貌,也成为了后世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文献。

杨慎的这首《定慧寺山门看月与彊村同作》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流动的文化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解读,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还能进一步领悟到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