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欠花经眼,时来客共斋。
坐慵乾画笔,妨睡轫诗怀。
树已荣新叶,苔仍恋旧阶。
四时最佳月,忽忽委形骸。
三月六日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月六日作》是清代诗人陈曾寿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陈曾寿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他的诗作多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文人心态与社会现实。《三月六日作》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作品。通过这首诗,陈曾寿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透露出他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陈曾寿的诗歌创作深受其家族背景的影响。作为陈沆的孙儿,他继承了家学渊源,加之自身的文学修养,使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从《三月六日作》中可以看出,陈曾寿善于捕捉生活中细微的美好,用诗意的语言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的内心世界相联系,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三月六日作》不仅是陈曾寿个人情感与审美追求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清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及其对美的追求与表达。
《三月六日作》不仅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成为文学作品,更因其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而值得深入研究和传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文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