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碣重来又四春,苍苍高柏郁嶙峋。
声吞注海经天泪,立尽萧风淡日晨。
难答生成何敢死,暂稽蜕委已无身。
义川晞发今头白,相向衔悲更几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遗碣重来又四春,苍苍高柏郁嶙峋。
声吞注海经天泪,立尽萧风淡日晨。
难答生成何敢死,暂稽蜕委已无身。
义川晞发今头白,相向衔悲更几人。
《蔡甸上关师墓》是近代诗人陈曾寿创作的一首诗,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陈曾寿(1878-1949),字仁先,号苍虬,湖北蕲水县人。他是一位在晚清至民国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陈曾寿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涉猎绘画,以画学宋元为特色,自称为“沧海遗民”,这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他与陈三立、陈衍并称“海内三陈”,显示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蔡甸上关师墓》,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陈曾寿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能力,还体现了他对于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诗中通过对高柏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同时,“声吞注海经天泪,立尽萧风淡日晨”等诗句,则通过宏大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
《蔡甸上关师墓》作为陈曾寿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后世,也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卓越的艺术才能,更反映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变迁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