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卢鸿沧庚申

皱面观河十七年,相逢一笑故依然。
人天长者称流水,文字遗民托钝禅。
未忏多生蔬笋气,那知许事蛤蜊前。
与君更结连墙约,拄杖南屏落照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卢鸿沧庚申》是陈曾寿创作的近现代诗,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友情不变的感慨。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陈曾寿(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人,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后,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他的作品多表现出一种超脱世外的意境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充满哲理与情感交融。

  2. 作品原文:皱面观河十七年,相逢一笑故依然。人天长者称流水,文字遗民托钝禅。未忏多生蔬笋气,那知许事蛤蜊前。与君更结连。

  3. 作品解析:《赠卢鸿沧庚申》这首诗通过“皱面观河”和“相逢一笑”来表达诗人对人生态度的理解。在诗句“人天长者称流水,文字遗民托钝禅”中,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表达了对时间流转、世事变迁的哲学思考。最后两句“未忏多生蔬笋气,那知许事蛤蜊前”则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与感悟,体现了他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尊重。

  4. 文化背景影响:陈曾寿的诗作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还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他的诗作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传达了一种超越时代的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诗作成为研究近代文学史、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赠卢鸿沧庚申》不仅是陈曾寿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