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君适顷波

伴愁络纬一秋啼,老径寒芜望欲迷。
败纸鸣窗风猎猎,湿萤缘竹雨凄凄。
劳生留味馀灯幌,凉讯牵怀剩菊畦。
剪烛论诗沉旧梦,何时二妙手重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怀君适顷波》是陈曾寿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与对友人的牵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艺术追求的不懈追求。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经历:陈曾寿(1878-1949),字仁先,号苍虬,湖北蕲水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曾在清朝、民国等多个时期中历任要职。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与文化的双重色彩,从刑部主事到广东道监察御史,再到张之洞幕僚,最终成为溥仪出宫时的婉容师傅。在伪满时期,他还曾担任过近侍处长、内廷局长等职。晚年,陈曾寿在上海以鬻画为生。
  • 创作特点:作为诗人,陈曾寿的作品多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在《苍虬阁诗》、《旧月簃词》中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其诗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风格多样,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清新之作,也有表达个人情感的深沉之作。
  1. 诗作原文
  • 原文:“伴愁络纬一秋啼,老径寒芜望欲迷。败纸鸣窗风猎猎,湿萤缘竹雨凄凄。”这四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络纬鸟在秋风中哀啼,老路上的草丛因霜而显得苍茫,风吹动着破旧的书页,湿润的萤火虫在竹子间闪烁,细雨使得整个场景更加凄清。这种景象不仅让人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 解析: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依然坚持文学创作的坚持与执着。
  1. 主题内容
  • 思乡与怀人:整首诗贯穿着浓厚的思乡情绪,通过描述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远方友人的牵挂。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真实又深刻,触动人心。
  • 时代变迁的感慨:诗中的“老径寒芜”和“败纸鸣窗”等意象,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季节的回忆,更是对那个时代背景的反映。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 对艺术的追求:诗的最后两句“剪烛论诗沉旧梦,何时二妙手重携”,显示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热情和执着。他希望能够重新与友人共同探讨和创作,表达了对艺术传承的重视。
  1. 艺术手法
  • 意象的运用: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意象来构建画面,如“络纬”、“寒芜”、“败纸”、“湿萤”等,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一种凄美而深远的氛围。
  • 语言的精炼:诗的语言简洁却富有韵味,每一个词句都经过精心雕琢,既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又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清末近现代初的著名诗人,陈曾寿的诗歌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赞誉。《寄怀君适顷波》作为其代表作之一,更是体现了他的文学成就。
  • 后世评价:后世学者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它不仅被视为陈曾寿诗歌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品,也被广泛引用于文学评论和教学中。许多研究者认为,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了研究清末近现代初期文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陈曾寿的《寄怀君适顷波》是一首充满深意和美感的诗,不仅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是陈曾寿文学生涯的缩影,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