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惜仲夜话

白月能知悄悄心,万端一泪去来今。
廊通荷气惊凉早,树掩池光受影深。
小语可禁回断梦,忘机聊得继孤吟。
沸阶虫响繁如雨,采露秋园迹已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惜仲夜话》是陈曾寿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与友人深夜谈心的情景。下面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陈曾寿:字仁先,号苍虬,湖北蕲水人,是一位清朝及民国时期的诗人,曾为张之洞幕僚,参与新政。在清、民国、张勋、满洲国时期都有任职。他的作品有《苍虬阁诗》、《旧月簃词》。
  1. 作品原文
  • 白月能知悄悄心:形容月光能够洞察人的隐秘心事,象征着朋友之间心灵的相通。”悄悄心”可能指的是内心深处的孤独或秘密。
  • 万端一泪去来今:表达一种情感上的复杂性,既有离别时的悲伤,也有重逢的喜悦。”去来今”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化。
  • 廊通荷气惊凉早:描写夜晚的氛围,荷塘的荷香和清凉的夜色让人感到惊喜。
  • 树掩池光受影深:通过树木遮挡的光影,营造出一种幽静而深邃的夜景。
  • 小语可禁回断梦:深夜的交流使得彼此的话语如同梦境一般难以忘怀。”回断梦”可能表示这种交流让彼此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同回到了梦境之中。
  • 忘机聊得继孤吟:在忘却世俗烦恼的情况下,可以继续深入地交谈。这里的”孤吟”可能是诗人独自的吟唱或者低吟,表达了一种超脱和内省的情绪。
  1. 艺术风格
  • 细腻的情感描绘:诗歌中对夜晚氛围的描写非常细致,从月光到荷塘的气息,再到人物的心理活动,都体现了诗人对细节的敏感捕捉和深刻的情感表达。
  • 含蓄的象征手法:诗中的象征含义较为隐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隐喻人的内心世界,如用”白月”象征清冷而纯洁的情感,用”荷气”象征清新而纯净的气氛。
  • 简洁的语言风格:《同惜仲夜话》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每个诗句都富有节奏感,易于朗读和记忆。
  1. 文化背景
  • 晚清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这首诗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政治变革中的紧张气氛,以及文人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 文人聚会的文化特点:在那个时期,文人常常聚在一起进行诗文创作和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同惜仲夜话》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交流。它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夜晚氛围的独特感受,是研究晚清民国时期文人生活和文化风貌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