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蛰云

一雁惊寒塞雪深,临歧难住且沉吟。
古罍无己曾何济,高世元宾不可寻。
瘦菊支秋香黯黯,苦茶浇夜味沉沉。
名山绝业千秋定,只是难酬惘惘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留别蛰云》是诗人陈曾寿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李小石的深情厚意和离别时的感伤之情。下面将对《留别蛰云》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作者背景:陈曾寿(1878-1949),字仁先,号苍虬,湖北蕲水人。陈曾寿为光绪二十九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广东道监察御史等职。他在清、民国、张勋、满洲国时期均有任职,并有《苍虬阁诗》、《旧月簃词》传世。
  • 创作时期:此诗作于清末近现代初,是诗人晚年的作品。
  1. 诗歌原文
    一雁惊寒塞雪深,临歧难住且沉吟。古罍无己曾何济,高世元宾不可寻。 瘦菊支秋香黯黯,苦茶浇夜味沉沉。名山绝业千秋定,只是难酬惘惘心。

  2. 诗歌解析

  • 抒情手法:《留别蛰云》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沉的情感,抒发了对友人李小石的不舍与感激之情。诗人以雁惊寒塞雪深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深沉的氛围;随后转入对友情的怀念,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道路的迷茫与忧虑。
  • 意象运用:诗歌中大量使用了自然景物作为意象,如“一雁”、“塞雪”、“古罍”等,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美感,也加深了诗歌的情感表达。特别是“瘦菊支秋香黯黯”,用菊花来象征友情的坚韧与淡泊。
  1. 文化价值
  • 文学地位:虽然《留别蛰云》是一首不太为人熟知的诗歌,但作为陈曾寿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文学风貌与情感表达方式。
  • 历史意义:《留别蛰云》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群体共同经历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时期文人的内心世界与生活状态,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与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陈曾寿的诗语言简练而含蓄,善于运用对比与反衬的手法来加强诗歌的表现力。在《留别蛰云》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使诗歌更加富有韵味和深度。
  • 情感表达:陈曾寿在《留别蛰云》中充分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面对离别时的复杂情绪。诗中的“瘦菊支秋香黯黯,苦茶浇夜味沉沉”等句,都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展现了其深邃的情感世界。
  1. 读者反响
  • 文学评论:学者们在解读《留别蛰云》时,多从诗歌的意境、情感、技巧等方面入手,认为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追求。同时,也有评论指出,尽管这首诗在当代可能不如一些著名诗作那样广为人知,但它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研究意义。

《留别蛰云》作为陈曾寿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晚清至民国时期文人情感与生活状态的重要资料。通过深入学习与研究这首《留别蛰云》,不仅能够领略到诗人的个人风采,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与思想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