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海藏旧京

关天出处莫轻论,几度惊心入国门。
独望西山谁共语,晚来东道剩招魂。
嵯峨金碧都无恙,板荡苍黔仅有存。
地动天回愁偪处,身谋宁徇一楼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海藏旧京》是清代诗人陈曾寿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如下:

  1. 诗歌原文
    关天出处莫轻论,几度惊心入国门。
    独望西山谁共语,晚来东道剩招魂。
    嵯峨金碧都无恙,板荡苍黔仅有存。
    地动天回愁逼迫,身谋宁徇一楼尊。

  2. 诗歌注释

  • 关天出处,关天之处,意指国家或世界的命运。
  • 几度惊心,几次让人心惊胆战。
  • 国门,国家的门户。
  • 独望西山,独自望向西山。
  • 晚来东道,晚来的路程或旅途。
  • 剩招魂,剩下的召唤灵魂。
  • 嵯峨金碧,形容建筑华丽且高耸。
  • 板荡苍黔,形容国家政治动荡、社会衰败。
  • 地动天回,比喻世事变化无常,局势动荡不安。
  • 身谋,个人的利益和打算。
  1. 诗歌翻译
    关天之命运,不要轻易评论。
    多次心惊胆战地进入国家大门。
    独自望向西山,谁与我共语?
    晚来的路程中,只剩下召唤灵魂。
    华丽的建筑依旧存在,但国家的政治已衰败。
    世事变化无常,我的处境充满忧愁。
    我考虑个人利益,不愿为官位所累。

  2.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诗中的“关天出处”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世界的深思,而“几度惊心入国门”则描绘了诗人对国家危机的亲身感受。
  • 象征意味:“独望西山谁共语”中的“西山”,象征着诗人在困境中的孤独与无助,而“晚来东道剩招魂”则暗示了诗人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无奈与彷徨。
  • 情感真挚:整首诗洋溢着一种深沉的情感,既有对国家的忧虑和不安,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这种情感的真挚表达,使得诗歌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
  • 哲理性强:虽然整首诗的语言简洁,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是非常丰富的。诗人借古讽今,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深刻理解。
  • 艺术手法:这首诗在语言运用上非常巧妙,如“地动天回愁逼迫”这样的句子,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节奏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1. 诗歌创作背景
  • 创作时期:《寄海藏旧京》创作于清末民初之际,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国家面临着外来侵略的压力,同时也经历着内部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
  • 作者经历:陈曾寿,字仁先,号苍虬(qí),湖北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人。他是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等职。陈曾寿是一位有学识有见识的文人,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表达了个人的感慨和思考。
  1. 文化价值
  • 反映历史变迁:《寄海藏旧京》通过描写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所见所闻,反映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点。这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考。
  • 体现时代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关注个人的命运,更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也激励着后人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1. 文学影响
  • 诗歌风格:陈曾寿的诗歌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受到后世读者的喜爱。他善于运用自然景观作为诗歌的载体,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
  • 后世影响:陈曾寿的诗作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不仅被视为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也被广泛传颂和模仿。许多学者对他的诗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价,认为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1. 社会评价
  • 文学地位:陈曾寿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作品被广泛认为是清诗的代表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历史评价:陈曾寿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位有着深厚历史知识和丰富政治经验的知识分子。他在历史上的评价一直较为正面,被视为一位值得尊敬的历史人物。

《寄海藏旧京》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达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清朝末年社会历史和人文情怀的重要窗口。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与忧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