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中古德渺难求,地下亲知一念收。
剩与寒梅分半坐,欲呼榔枥作同流。
山因骨瘦难来众,府见神清不及修。
独忆平生老居士,何能伴住淡幽忧。
寄和梅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和梅生’是陈曾寿创作的一首七绝诗,该诗描绘了一个与梅花相寄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下面将介绍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陈曾寿,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人,状元陈沆的曾孙。他出身书香门第,家藏珍贵的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自号苍虬居士,其文学造诣深不可测,在近代宋派诗中崭露头角,与陈三立、陈衍齐名,并称“海内三陈”。
作品内容:在诗中,陈曾寿以梅花为媒,寄托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句“一霎栏杆千里月,灵境便非虚设。排壑松涛,飞泉梅雨,鹤去辽天阔。”生动描绘了梅花在月光下的美丽景象。同时,诗中的“因念南渡诸公,登临高咏,未信宗风歇。”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与感慨。此外,通过与梅生的交流,诗人进一步展现了自己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文化价值:’寄和梅生’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反映了民国时期文人的思想风貌和生活状态。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文化氛围的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寄和梅生’作为陈曾寿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在诗词方面的卓越才华,也反映了他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