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听边砧近十秋,难将铸错诉从头。
未随北狩茹深耻,更遣南来感旧游。
失据飘流何所届,居奇捭阖几曾休。
寒风残照南阳路,不见当年墨色楼。
和李佩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李佩秋》是一首由诗人陈曾寿创作,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时代更迭感慨的诗歌。以下是对该诗的介绍:
作者介绍:陈曾寿(1878年—1949年),字仁先,号苍虬,湖北蕲水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涉猎词学考据,兼通目录版本之学。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后因政治变迁侨居上海。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张勋复辟等重大历史事件,其诗词作品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与个人情感的抒发。陈曾寿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包括他的词学研究和书画艺术,其著作如《苍虬阁诗》、《旧月簃词》等,展示了他在古典文学领域的深厚造诣。
诗歌内容:诗中“愁听边砧近十秋,难将铸错诉从头。”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个人的失落感。而“失据飘流何所届,居奇捭阖几曾休。”则透露出诗人身处乱世,却仍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此外,“寒风残照南阳路,不见当年墨色楼”一句,更是充满了对过往辉煌时光的回忆和怀念。
时代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清末民初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当时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社会变革剧烈,许多知识分子都在寻找自我定位和表达方式。陈曾寿作为一位经历过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政治变迁的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时代的思考和个人的情感体验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和李佩秋》不仅是陈曾寿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艺术表现,也是他那个时代文人群体共同心声的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到陈曾寿的文学成就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环境,也能感受到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