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宫春七月返湖庐

莎隐虫声,苇低萤点,再来秋遽如许。湿透寒香,泠泠露下,袭襟疑是过雨。鹭乡曾惯,甚今度、悽魂触绪。依稀留梦,别院回灯,案尘重抚。
年时艳冶春光,纵酒心情,断烟无据。萧疏至此都难说,似蹇尽、人天言语。素波摇瞑,尚萦惹、残霞一缕。那容消受,恨水颦山,镇长伴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庆宫春·七月返湖庐》是近代诗人陈曾寿的作品。该诗描绘了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在湖边小住,目睹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和心灵的触动,表达了一种对过往经历和自然美景的怀念与感慨。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介绍:

  1. 诗歌原文
    莎隐虫声,苇低萤点,再来秋遽如许。
    湿透寒香,泠泠露下,袭襟疑是过雨。
    鹭乡曾惯,甚今度、悽魂触绪。
    依稀留梦,别院回灯,夜久人静月明中。

  2. 诗歌赏析

  • 自然描写的生动性:诗中“莎隐虫声,苇低萤点”等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的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略带凉意的场景之中。
  • 情感的深度传达:诗中的“凄魂触绪”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愁与感慨,展现了他对于人生、自然与过往经历的深刻思考。
  • 意境的营造:“夜久人静月明中”一句,不仅营造出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氛围,也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引人深思。
  1. 创作背景
  • 陈曾寿的《庆宫春·七月返湖庐》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对于个人经历和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悟。诗中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1. 艺术手法
  • 意象的使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秋遽如许”、“湿透寒香”等,这些意象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能够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 语言的精炼与含蓄:陈曾寿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善于运用精炼而含蓄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庆宫春·七月返湖庐》是一首内容丰富、艺术价值高的作品。它通过对秋夜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是陈曾寿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其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文化反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