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原山寺

青原山半寺,积雨长苔痕。
路转遥闻水,峰回直到门。
云林清磬落,岩屋影堂存。
欲问无生偈,孤云起石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青原山寺》并非文学作品,而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是黄庭坚在游览青原山寺时所作,旨在表达他对自然美景与宗教文化的感悟。下面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涪翁,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尤为突出,被后世尊称为“书圣”。
  1. 诗歌原文
    市声故在耳,一原谢尘埃。乳窦响钟磬,翠峰丽昭回。俯看行磨蚁,车马度城隈。水犹曹溪味,山自思公开。浮图涌金碧,广厦构坏材。蝉蜕三百年,至今猿鸟哀。祖印平如水,有句非险崖。心花照十方,初不落梯阶。

  2.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描写:诗中对青原山的自然景色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如“乳窦响钟磬”、“翠峰丽昭回”等,通过这些形象的语言,展现了青原山的自然之美。
  • 宗教信仰氛围:诗中的“浮图涌金碧,广厦构坏材”等句,体现了青原山寺的宗教氛围和历史底蕴。
  • 历史文化感慨:通过对山寺历史的回顾,以及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感悟,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憧憬。
  1. 诗歌背景
  • 《次韵周法曹游青原山寺》是黄庭坚在宋代创作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游历名胜古迹的文化现象。
  1. 艺术特色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乳窦响钟磬”、“翠峰丽昭回”,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大量意象,如“行磨蚁”、“猿鸟哀”,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和感染力。
  1. 读者评价
  • 《游青原山寺》作为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之一,受到了历代读者的高度评价。它不仅是黄庭坚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
  1. 文化意义
  • 《游青原山寺》作为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展示了宋代文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游青原山寺》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文化追求以及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