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石佛山因寄北园老人

老龙夜半不守窟,牙爪怒张来阴暝。风雨收歇无处遁,蜕遗团结堆高青。
鳞甲剥落缬纹细,不须开凿烦五丁。峭壁谽谺叠嶂巘,层峦䆗窱横岩坰。
四山攒绿疑无地,回望但见烟冥冥。中有一峰最耸秀,左撑右拄开重扃。
森森剑槊刺空上,欲堕不堕含珑玲。双洞嵌空出飞鸟,一佛危坐当孤屏。
杨琏真伽或未到,何人刻此庄严形。绕足有泉流碎玉,雅奏终日清泠泠。
有时浩不辨牛马,奔腾赴壑驱雷霆。杨氏西征此深入,传闻姓字殊非经。
地胜未以名人著,或是晦迹藏仙灵。清游往复百不厌,但惜车马无留停。
柳阴篱舍动欣赏,便拟高结山间亭。猛忆北园老居士,看山趺坐常惺惺。
不如移置北园侧相与,悟真散赏逃天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石佛山因寄北园老人”是清代国梁的作品,体现了其对山水的深厚情感和独特审美观。该作品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哲理思考。以下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背景
  • 国梁,字隆吉,一字丹中,号笠民,满洲正黄旗人。他于乾隆二年考中进士,后任吏部主事及贵州粮驿道等职。这些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他的文学创作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这种情感也渗透到了他的作品中,使得作品具有浓厚的诗意和画意。
  1. 诗歌原文
  • “老龙夜半不守窟,牙爪怒张来阴暝。风雨收歇无处遁,蜕遗团结堆高青。”这是诗歌中的一部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展现了老龙在风雨中的惊险场面及其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 “中有一峰最耸秀,左撑右拄开重扃。”这句则描绘了山峰的挺拔和峻美,以及它在群山中的突出地位。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也表达了他对高山大河的崇敬之情。
  1. 文化寓意
  •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例如,“老龙夜半不守窟”可能寓意着生命的坚韧与毅力;“风雨收歇无处遁”则象征着困境中的坚持与奋斗精神。
  •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这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于人生哲理的探索和思考。
  1. 艺术特色
  • 国梁在创作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同时,他注重字句的音韵和节奏,使诗歌更加悦耳动听。
  • 他还善于运用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思考空间。这种艺术特色使得他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味。
  1. 历史意义
  • 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过石佛山因寄北园老人”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它不仅是文人士大夫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重要载体,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清代文学风貌和审美情趣的重要窗口。
  •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文化特征,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精神营养和思想启示。

“过石佛山因寄北园老人”不仅是一首描绘山水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刻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的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才情,还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精神滋养和人生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