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寺小憩

白云深处称禅栖,便访云关一觅题。
密雪埋溪僧未扫,韶春入树鸟光啼。
三间静室依然也,五载流阴亦迅兮。
此去鹫峰应不远,玉丛林里望丹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白云寺小憩》是一首清代皇帝乾隆创作的七言诗。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在白云寺中静心体验禅意生活的瞬间。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一些具体介绍:

  1. 诗人背景:《白云寺小憩》由清朝皇帝弘历(即乾隆帝)创作。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和年寿最高的皇帝,他的统治时期对清朝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他的文化成就同样卓越,不仅参与了《四库全书》的编撰,还有六次江南行宫之旅,这些活动都反映了其文治武功兼修的统治风格。
  2. 诗歌原文:白云深处称禅栖,便访云关一觅题。密雪埋溪僧未扫,韶春入树鸟先啼。三间静室依然也,五载流阴亦迅兮。此去鹫峰应不远,玉丛林里望丹梯。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寺院图景,通过对比四季的变化来展示禅意的生活态度和环境感受。诗中的“白云深处”与“密雪”、“韶春”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了季节更迭带来的自然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平静。
  3. 文学价值:《白云寺小憩》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清朝文化的体现,展示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通过对白云寺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禅宗修行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清初佛教文化与士大夫阶层生活方式的结合。
  4. 历史意义:乾隆时期的文化繁荣为《白云寺小憩》等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土壤。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不仅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5. 现代应用: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已经大不相同,但人们对于心灵慰藉和精神追求的需求仍然存在。这首诗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仍然能够给予现代人以启示和鼓舞。

《白云寺小憩》不仅是一首表现禅意生活的佳作,也是清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历史意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学习的宝贵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