赐蔡新

年老君臣似老朋,归来前席喜诚应。
九龄风度于今罕,彦国精神较昔增。
儿辈重瞻绛纱帐,时流都凝玉壶冰。
殷勤问过称无过,曰信斯之吾未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赐蔡新》是清朝皇帝乾隆所作的一首七言诗,反映了作者对蔡新的赞赏与期待。《赐蔡新》作为一首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采和才情,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氛围。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蔡新,字次明,号葛山,生于1707年,卒于1799年。他是福建漳浦县人,早年家境贫寒,但凭借勤奋努力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进士。他曾任礼部尚书,并被乾隆帝特别表彰。
  2. 诗歌原文:《赐蔡新》全文如下:“年老君臣似老朋,归来前席喜诚应。九龄风度于今罕,彦国精神较昔增。儿辈重瞻绛纱帐,时流都凝玉壶冰。殷勤问过称无过,曰信斯之吾未能”。
  3. 诗歌注释:这首诗中,“九龄”指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名臣张九龄(678年-740年),他的风骨、气度在当时非常罕见。“彦国”,指北宋名臣范仲淹(989年-1052年)。“红纱帐”可能是指古代贵族子弟所住的装饰华丽、气氛神秘的房间。
  4. 诗歌赏析:《赐蔡新》体现了乾隆帝对蔡新的高度赞誉和期望。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蔡新个人才华的认可,还通过赞美其学问和品德,展示了一种理想的政治形象。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乾隆帝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推崇,以及他对国家治理理念的追求。

《赐蔡新》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不仅记录了乾隆帝与蔡新的互动,还反映了清代中后期的文化风貌和政治氛围。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清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赐蔡新》不仅是一首具有文学价值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清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