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题听鹂馆

清和渐觉绿阴稠,初听林间黄栗留。
笑我本非高逸者,双柑何必袭风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戏题听鹂馆》是一首七言诗,创作于清代乾隆年间。这首诗以清和渐觉绿阴稠开篇,描绘了初春林间的景象,接着诗人以笑我本非高逸者表达了自己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追求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最后,诗人用双柑何必袭风流抒发了一种对简朴生活的喜爱和追求。以下是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乾隆皇帝,即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他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六次下江南,并编撰了《四库全书》等重要文化事业,显示了他文治武功兼修的治国理念。
  2. 诗歌原文:清和渐觉绿阴稠,初听林间黄栗留。笑我本非高逸者,双柑何必袭风流。
  3. 诗意解析: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天来临之际,林间树木郁郁葱葱的景象,其中黄栗树的声响尤为引人注目。诗中的“笑我本非高逸者,双柑何必袭风流”反映出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趣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物质享受的淡然处之。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4. 历史价值:《戏题听鹂馆》不仅作为文学作品被传颂,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也极具价值。乾隆皇帝的统治时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的高峰,而他本人则在这一时期内作出了重要的文化与政治贡献。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宫廷文化生活的一角,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递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5. 艺术特色:《戏题听鹂馆》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它语言优美,富有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其次,诗中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笑我本非高逸者”和“双柑何必袭风流”,既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又富有哲理意味;最后,整首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有描写又有议论,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6. 社会影响:《戏题听鹂馆》作为清代文学作品之一,其影响力逐渐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七言诗被更多人所熟知,并在不同场合被引用或演绎,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戏题听鹂馆》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诗歌,同时也是清代文化和社会风貌的一个缩影。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途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