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孤屿谒文信国公祠

筱丛活得樵夫麦,宋室江山无半壁。
数遍鼍更血泪红,飘零又挂瓯江席。
一拳孤屿将沈陆,正气扶天鳌气伏。
洪涛百折走厓山,中有包胥万声哭。
当年丞相起义师,将倾之厦谁能支。
千艘碇海挽无力,中川落日俱含悲。
德祐二年炎祚否,孤臣心事可知矣。
玉带空磨盾鼻烟,黄冠肯照钱塘水。
空同何处攀龙翼,一痛江心颓竹石。
断碑七字贯星芒,蜃雾蛟涎不敢蚀。
空山依约来朱鸟,云叠春江愁满抱。
宿莽如抽祖逖鞭,断矶莫认田横岛。
我来肃拜瞻公像,社屋牲牢问无恙。
只有松枝溜两乔,孤撑犹似冬青样。
卸却蒲帆剪剪风,欲招辽鹤吊孤忠。
游人漫蜡登临屐,齿发山阿草最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江中孤屿谒文信国公祠》是清代张若采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月夜下登临江中孤屿,凭吊文天祥的事迹,表达了对文天祥忠诚和节操的敬仰之情。诗中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情感寄托,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现实。

首先来看这首诗的原文及其艺术特色。《江中孤屿谒文信国公祠》全诗如下:

江中孤屿谒文信 国公祠
筱丛活得樵夫麦,宋室江山无半壁。数遍鼍更血泪红,飘零又挂瓯江席。一拳孤屿将沈陆,正气扶天鳌气伏。洪涛百折走厓山,中有包胥万声哭。当年丞相起义师,将倾之厦谁能支?千艘碇海挽无力,中川落日俱含悲。

这首诗以江中孤岛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历史的交织描绘,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哲理思考。诗中“筱丛活得樵夫麦”一句,形象地勾勒了一幅荒凉的江南水乡图景;而“宋室江山无半壁”则透露出历史的沧桑感。

再来看诗中的意象与象征意义。诗中多次提及“孤屿”,象征着南宋末年的孤立无援与风雨飘摇,同时也暗示了文天祥个人的孤独与坚持。“正气扶天鳌气伏”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天祥精神的高度赞扬,认为其正气足以支撑国家于危难之际,体现了诗人对文天祥人格魅力的认同和尊崇。

从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来看,《江中孤屿谒文信国公祠》作为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诗歌,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也是对后世的一种启示。它提醒人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同时也激励人们在面临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守信念,勇往直前。

《江中孤屿谒文信国公祠》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刻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不可多得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不仅能够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和情怀,也能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不屈。

相关推荐